BOB中青在线,北京,3 月 5 日。天天天澜有多远?全国医保报销何时能实现?创业者吐槽税费太高,还有减免的空间吗?经济走势是走V型U型还是L型……今天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回应了老百姓关心的各种重大问题。请接受以下承诺。
1、蓝天一年比一年多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用近乎整页的篇幅给出蓝天解决方案。
BOB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政府报告起草人郑新立,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,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。要科学施策、标本兼治、铁腕治理,努力把合格的答案交给人民群众。
具体目标是今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3%,重点区域PM2.5浓度大幅下降。
今年1月,演员葛优在参加李克强主持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上表示,最期待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谈雾霾控制。这也是很多人的心声。
BOB今年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。能否实现蓝天目标中国政府报告起草人郑新立,如何打好蓝天保卫战,报告提出五项切实措施:加快化解燃煤污染;企业坚决依法关停;加强机动车管控;加强雾霾形成机理研究,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;严格环境执法和监督问责。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起草组工作人员回忆,在多次讨论雾霾治理的会议上,李克强总理强调要采取切实措施,让人民群众对治理雾霾有信心,而不是喊口号.
2、还有减税套餐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到:多措并举降低成本。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优惠范围,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;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扣除比例由50%提高到75%。减税力度和效果进一步显现。各种收费让很多企业不堪重负,要大幅度降低非税负担。
一是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,取消新增城市公用事业资金等资金,授权地方政府自行减免部分资金。
二是取消或暂停征收35项中央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,减半以上收费中国政府报告起草人郑新立,尽量压低收费标准。各地也要降低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。
三是降低政府定价的涉事性收费,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违法收费,推动金融、铁路货运等领域的涉事性收费减免,加强市场规范经营服务收费监管。四是继续适当降低“五险一金”相关缴费比例。
五是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,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,降低能源、物流成本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牺牲小利益,照顾大利益,让企业轻装上阵,为我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创造条件。
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在多次讨论中,李克强总理坚定地表示,“要按规定收税,要清缴的费用。”他还提出要让企业感受到减税的效果。
一位参与起草10余份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人员表示,在他参与起草的报告中,今年是最紧张的一年。可以说,它不仅回应了社会对中国税收负担的关注,还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解决企业负担,降低企业成本,最终提升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.
减税意味着政府必须过紧日子。报告起草组工作人员表示,总理特地在报告中加了一句“坚持救民富民的正路”,意思是政府要增收节支,生活仔细计算。政府要过紧日子,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
3、简化管理,下放权力,打开便利之门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到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。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必须深化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等改革。
这是政府本身的一场深刻革命。要继续用壮士断腕的勇气,坚决前行,全面落实清单管理制度,制定国务院权责清单,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,并减少政府部门的数量。增加市场的自由裁量权。同时,清理注销了一批生产经营许可证。
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,实施多证合一,扩大“证照分离”改革试点。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,实现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全覆盖,推进综合行政执法。
要加快推进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,形成全国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。要让企业和公众更多感受“放管服”改革成效,着力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,坚决消除无理取闹的弊端,落实公平措施,开放方便之门。
事实上,简政放权被认为是本届政府的重中之重,与之相关的承诺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。 2014年提出“进一步简政放权,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”; 2015年提出“道路简单,权力不能任性”;禁止是非法的”。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起草组工作人员表示,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,简政放权的“牛鼻子”要严丝合缝,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应该逐步明确。 2013年以来,国务院共审批9批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18项,其中取消491项,下放127项。
4、经济增长率6.5%
这个数字由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披露:2017年GDP增速6.约5%。报告中还提到要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的成绩。
英语、法语……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被翻译成越来越多的语言。正如经济学家朱民所说,“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有国内受众,还有世界各地的受众。”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中国经济的健康状况备受世界瞩目,尤其是GDP年增长率这一指标。这个数字有丰富的内涵。曲子已经定好了。
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今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符合经济规律和客观实际,有利于引导和稳预期、调结构,也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。
5、稳中求进,守底线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起草组工作人员表示,稳中求进是今年政府工作的总基调,也是《政府工作报告》的总基调。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到,做好今年政府工作,要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保持战略重点。稳定是大局。要着力稳增长、保就业、防风险,守住金融安全、民生保护、环境保护底线,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。在稳定的前提下,要勇于开拓进取,深化改革,加快结构调整中国政府报告起草人郑新立,敢于咬住“硬骨头”,努力在重点领域取得新进展。
稳中求进,也是今后工作的总基调。专家是这样解读的,“稳”是基础,是主基调,必须在“稳”的前提下追求进步; “进步”是目标,也是大势所趋。我们强调“稳中求进”,不是什么都不做,也不是什么都敢做,而是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进展,以“进”促“稳”。
6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
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,也突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,特别是“三去一减一补”。真正的政策措施。
7、异地就医,住院费用可直接结算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到,异地就医,住院费用可直接结算。
对于那些离开医保区,带着孩子异地生活的老人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有一个重大利好:2017年,全国将推进医保信息联网,从而实现异地就医和住院的直接费用。结算。
中国政府网站上有一个栏目“我和总理有话要说”。据说每天都有大量的人通过这个在线专栏向总理喊话。首相能听到网民的声音吗?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起草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、中国青年网记者,这些信息将由工作人员整理印制后送至起草组。经常亲自评论这些消息。中青报、中青网记者看到,起草组工作人员办公桌上不断更新印刷版的公开信息。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他看到很多网友留言希望尽快突破异地就医报销的障碍。今天他特别想大声回应这些网友,你们的愿望都实现了。
《报告》起草组成员表示,2016年,全省实施医疗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。今年将推广到全国,跨省,推广全国医保网络,更加便捷。
8、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比去年增加100万人
政府工作报告称中国政府报告起草人郑新立,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为1100万人以上,比去年增加100万人。
为实现这一目标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提到,大力促进就业创业。完善就业政策,加大就业培训力度,加大对灵活就业和新型就业形式的支持力度。今年高校毕业生795万人,创历史新高。落实就业促进、创业引领、基层成长规划,推动多渠道就业创业。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。加大就业帮扶力度,支持城镇困难群众和残疾人就业,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有稳定就业。要牢牢把握就业作为民生之本,让人们在劳动中创造财富,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。
2016年,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,超过1000万人的目标。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伟民称这组数据是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”。在座谈会上,李克强总理透露,他每天早上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两张“汇总数百个经济数据的表格”。在这些复杂的数据中,“就业”无疑是总理最关心的指标之一。在今年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,李克强称“就业保障”是政府“最重要的责任”。 “就业”与“GDP增速”、“CPI”一起成为本届政府制定宏观政策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。
9、要防止“被扶贫”和数字扶贫
2016年,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人。 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今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,外迁340万人。
报告指出,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。今年精准扶贫、精准扶贫深入实施,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%以上。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起草组工作人员表示,李克强总理特别要求,在脱贫攻坚工作中,要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,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考核,从严查处虚假扶贫、“脱贫致富”,数字扶贫确保脱贫攻坚得到群众认可,经得起历史检验。
李克强总理亲自在报告中加上“脱贫”字样。
10、房地产政策的变化与变化
与2016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相比,政府一直关注棚户区。去年装修600万套,今年还是600万套!
《报告》提到,今年还将改造棚户区600万套住房,继续开发公共租赁住房。因地制宜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。加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,让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告别棚户区。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新生活。目前,仍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口居住在城镇条件较差的棚户区,需要不断改造。
去年这个数字也是600万套,还提出要提高棚改中货币化安置的比重。同时提到,将实施因城施策,化解房地产库存,建立租购结合的住房制度,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纳入公共租赁住房范围。
BOB在今年的《报告》中,又出现了针对城市的政策。与以往不同的是,今年《报告》指出了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问题,要支持自住居民和进城人员的需求。买房。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,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,加快建立健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,聚焦市场,满足多层次需求,并以政府为主体提供基本保障。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监管。房价压力较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房,规范开发、销售和中介活动。